当前位置:首页 > 招生院校 > 民办院校
招生计划
2025年招生计划
学校名称 专业代码 升本专业 本科类型 招生人数
桂林学院 120204 财务管理 民办 27
桂林学院 020401 国际经济与贸易 民办 34
桂林学院 050101 汉语言文学 民办 40
桂林学院 130503 环境设计 民办 31
桂林学院 130202 音乐学 民办 30
桂林学院 040206T 运动康复 民办 35
考试科目

桂林学院

        桂林学院(Guilin University,代码:13641)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置、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主管,桂林市唯一一所由市委、市政府主办主管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

       学校前身系2001年5月创建的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2004年2月成为教育部确认的首批独立学院,2012年1月新增为学士学位授权单位,2021年5月独立设置并更名为桂林学院,2023年8月取得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国际学生教育办学资格。目前,学校是中德应用科技大学国际合作联盟理事单位、广西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副秘书长单位、广西语言文学学会会长单位、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党建专业委员会理事单位、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员单位、广西高等教育学会会员单位、广西民办教育协会会员单位。

       ——宗旨定位清晰明确。学校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至善”办学理念和“向学、向善,自律、自强”校训精神,坚持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立足“两型”(应用型、教学型)、“两性”(地方性、综合性)和“一化”(国际化)办学定位,坚定“规范高效、特色鲜明、质量与就业‘双优’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发展目标,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宽厚、具有“至善”品格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

       ——位置环境优雅优越。学校地处“山水甲天下”的历史文化名城桂林市,坐落在“全球十五条最美河流”之一的漓江之畔。东临桂林市雁山区中心环线大道,交通便捷通畅;东向与广西师范大学雁山校区隔路“门当户对”,近邻桂林市雁山区人民政府、中国科学院桂林植物园、桂林融创国际旅游度假区及被誉为“桂林佳境、一园看尽”的雁山园。校园绿树成荫,环境优雅,间有曲径通幽、松香四溢、竹韵袅袅的“育善林”原始森林公园。先后被评为“广西高等学校安全文明校园”“广西卫生优秀学校”“广西绿色学校”。

       ——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学校目前占地面积830多亩,拥有功能较为齐全、无线网络全覆盖的教学行政区、体育运动区、学生公寓区、教师公寓区及“乐善食府”。建有一批智慧教室(多媒体教室)、专业实验实训室及多功能“至善讲堂”“弘善讲堂”,连廊式“至善楼”可容纳学生近5000人同时上课。体育运动区集标准田径场、排篮球场、五人或七人制足球场及室内球类馆于一体,学生公寓区寝室全部安装空调、洗衣机并定时供应热水。入选“第一批广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标准化A类建设单位”和“第二批全区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B类建设单位”,“乐善食府”被评为“广西高校标准化学生食堂”。目前,校园二期建设在提速进行中。

       ——师资队伍满足需求。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3950多人,下设人文学院、教育学院、理工学院、城市设计学院、管理工程学院、金融与法律学院、传媒与新闻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二级学院,及至善学院、创新创业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非实体教学机构。实行教职工全员劳动合同制,目前自有教职工739人,其中专职教师579人。自有专职教师中,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228人(含正高级43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455人(含博士21人),兼职研究生指导教师24人、“首批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导师4人、广西高校卓越学者1人、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卓越人才1人、广西高校“千骨计划”人选6人、桂林市拔尖人才(含会计拔尖人才)4人。

       ——协同育人扎实推进。学校大力推进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基本路径的转型发展,与浙江名淘集团、广州粤嵌集团、东软集团、中软国际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共建了“名淘电商学院”“粤嵌电子工程学院”“东软软件学院”“中软国际大数据学院”等4个产业学院,在桂林市教育局及所辖县(区)教育局、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教育局挂牌共建“师范专业协同育人中心”,在泰国孔敬府教育厅挂牌共建“中国·广西·桂林学院国际中文教育实践教学基地”,与泰国上议院教育委员会在校内挂牌共建“泰国留学生汉语学习基地”。成功承办中国独立学院协作会2017年年会暨全国独立学院第12次峰会、第三届桂台高等教育高峰论坛、广西高校第三届“千里杯”(大学组)足球联赛和广西高校第18届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总决赛。

       ——教学水平稳健提升。学校按“一体三翼四集群”(以城市服务类专业群为主体、教育文化类和工程技术类专业群为左右翼、体育康养类专业群为尾翼)的学科专业定位布局专业,开设普通本科专业51个(常年招生40个左右),涵盖文、教、艺、经、管、法、理、工等学科门类。建有广西高校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8个、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7门、广西民办高校优势特色专业2个,16个专业全部通过广西高校第一、二批本科专业综合评估,其中7个被评为“四星级”,9个被评为“三星级”。荣获高等/基础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一、二、三等奖共9项,广西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一、二、三等奖各1项。荣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1项,广西文艺最高奖“铜鼓奖”1项。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广西选拔赛获金奖3项,2024年分别于第十一届“挑战杯”广西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总决赛中首次斩获金奖1项、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中首次斩获全国一等奖1项。2018~2023年,连续六年蝉联“广西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突出单位”殊荣。

       ——学生奖助体系健全。学校着力构建以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生源地助学贷款等为主要渠道,以学生勤工助学、各类专项助学金和由杰出校友、合作企业、社会各界捐设的奖学金为重要途径的奖助体系。完善的“奖、评、助、贷、勤、补、免、减”资助和评优评先政策,对品学兼优和在不同领域成绩突出的学生发放奖学金,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给予专项助学金或国家助学贷款,对优秀参军退役学生实行学费减免,对应届毕业生进行个性化补助等,实现学生“优”有所“奖”、“困”有所“助”的全覆盖,保障学生成长成才。

       ——至善文化氛围浓厚。学校以“至善”作为办学理念,持续践行“向学、向善、自律、自强”校训精神,建立健全“一日一善行、一周一善扬、一月一善评和一年一善集”机制,评选表彰“至善之星”,以“善”字命名校园道路及楼宇,形成了浓厚的“至善”大学文化氛围,先后荣获“全国民办高等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文化建设奖”和“2018-2019年度全国无偿献血促进奖单位奖”。印发实施《落实“做大做强桂林学院”重点工作方案》,聚焦打造“六个至善”:构建形成“至善”思政体系、守正创新“至善”依法治校、加快创设“至善”条件环境、提质增量“至善”师资队伍、全面深化“至善”教学改革、大力培养“至善”莘莘学子,全力推进各项办学事业再上新台阶。

       ——办学赢得广泛认可。学校创建20多年来,先后斩获“全国先进独立学院”“全国民办高等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文化建设奖”“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全国无偿献血促进奖单位奖”“广西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并记集体二等功”“广西高等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广西高等学校安全文明校园”“广西高等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广西卫生优秀学校”“广西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突出单位”“广西优秀民办高等学校”“广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标准化A类建设单位”“广西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B类建设单位”等荣誉和奖项。

(数据更新截至2024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