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招生院校 > 公办院校
招生计划
2025年招生计划
专业代码 升本专业 本科类型 招生人数
120204 财务管理 公办 47
08060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公办 38
050101 汉语言文学 公办 44
080803T 机器人工程 公办 33
130401 美术学 公办 22
080208 汽车服务工程 公办 42
040201 体育教育 公办 35
040107 小学教育 公办 41
040106 学前教育 公办 56
130501 艺术设计学 公办 26
130202 音乐学 公办 22
考试科目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简称“广西科师”)的前身为创办于1958年的宜山师范专科学校,1959年与柳州市师范专科学校合并后改名为柳州师范专科学校,1960年从宜山搬迁到柳州办学。1962年学校在全国高校调整中停办。1971年在柳州民族农业技术学校基础上组建柳州地区师范学校,1982年在校内设柳州地区教师进修学院,1984年升格为柳州地区师范专科学校(后改为柳州师范专科学校),1994年更名为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5年柳州财经学校并入。2012年开始在来宾办学,2015年升格为本科层次的广西科技师范学院。2019年获批为学士学位授权单位。2021年学校管理体制由“区市共建、以市为主”调整为“自治区人民政府举办”,行政主管部门调整为自治区教育厅。

       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秉持“启智育人、博识敦行”校训,坚持“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办学精神,已培养了10万多名各类人才,学校成为桂中地区基础教育师资的摇篮,享有“桃李芬芳誉桂中”之美誉。学校是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自治区示范性教师教育基地、广西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等。

       人才培养 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学校紧密对接桂中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及地方蔗糖、电力、汽车等产业发展需要,设置学前教育、汽车服务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等37个本科招生专业,形成了以教育学、工学为主,文学、理学、管理学、法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设有20个二级教学机构、7个科研机构,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7000余名。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省级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1个、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0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6门。升本以来,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7项(其中一等奖12项)。近三学年,学生获各类学科专业竞赛省级及以上奖励700余项,其中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原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铜奖3项、省级金奖9项,全国师范生技能大赛二等奖3项。

       科学研究 学校有省级重点实验室、广西教育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科普基地、文艺评论基地等省级科研平台7个;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7项,广西哲社、广西科技计划项目等省部级项目共41项,其它市厅级科研项目立项580项。获省级科研成果奖6项,获专利(含软著)授权605项,其中发明专利64项。《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多次被评为全国、全区优秀社科期刊。

       师资队伍 现有教职工1180人,其中专任教师747人。高级职称教师261人,占专任教师34.94%;具有硕士学位及以上教师597人,占专任教师79.92%。近年来,学校从中小学、企业引进教学能手、高技能人才共78人。教师中有全国人大代表、自治区人大代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先进个人、港珠澳大桥施工高级技术专家、自治区模范教师、广西教学名师、广西优秀教师、广西最美高校辅导员、自治区优秀教育工作者。教师获省级及以上各类教学奖励138项。

       教学条件 学校现有面积1617.1亩,其中来宾校区1010.1亩,柳州校区607亩。学校总建筑面积51.29万平方米,教学科研行政用房面积24.05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22亿元;建有校内外省级实验实践基地40个。馆藏纸质图书195.09万册,电子图书198.62万册。建有万兆核心千兆主干百兆到桌面的有线校园网和5G+WiFi无线网络系统。

       国际交流 学校坚持“立足东盟、面向世界”的对外交流思路,积极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与23个国家(地区)的60多所院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先后招收培养来自泰国、越南、美国、韩国、巴基斯坦、孟加拉、也门、阿富汗、柬埔寨、蒙古、东帝汶等国家1000多名国际学生,积极打造“留学广西科师教学品牌”。先后聘请英国、美国、加拿大、泰国和越南等国的外籍教师40多人到校任教。学校开展了富有成效的教师、学生交流项目。

       当前,学校抢抓发展机遇,坚定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围绕“突出‘四得’,做实‘五基本’,实现‘六满意’,培养思想道德素质好、专业理论基础实、实践动手能力强,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确定守好师范教育“传家宝”、拓展职业教育“新空间”、做足未来科技“新文章”高质量发展思路,加强内涵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通过未来一定时期的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培养合格的基础教育师资、职业教育师资及各类应用型人才,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地方应用型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