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招生院校 > 公办院校
招生计划
2025年招生计划
学校名称 专业代码 升本专业 招生人数 本科类型
广西医科大学 101101 护理学 150 公办
广西医科大学 100701 药学 50 公办
广西医科大学 040206T 运动康复 50 公办
广西医科大学 030302 社会工作 50 公办
考试科目

广西医科大学

        办学历史悠久,办学空间充足。广西医科大学创建于1934年11月21日,坐落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学校前身是广西省立医学院,1996年5月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更名为广西医科大学。现拥有南宁-校本部、南宁-武鸣校区、玉林校区和南宁-五象校区(在建)4个校区,共占地约3300亩。

       学校是全国建校较早的22所本科医学院校之一,是全国最早定点招收来华留学生、港澳台学生和华侨学生的8所医学院校之一,是全国首批硕士、第二批博士学位授权单位,是教育部批准具有招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英语授课)留学生资格的首批30所高校之一。2020年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共建的高校,是广西唯一一所跻身省部共建高校的医科大学。2021年成为自治区“十四五”规划重点支持建设国内同类一流大学的三所高校之一。2023年、2024年连续两年入围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1000强。2024年,软科中国医药类大学排名第21名、中国大学参考排名第160名。

       教育教学机构完善,实践基地齐全。学校设有二级学院19个,建有实践教学基地189家,现有直属附属医院5所、非直属附属医院10所、教学医院13所、实习医院19所。学校建有目前为止广西最大的临床医学实践教学平台——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并先后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国家级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考试与考官培训基地”“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临床实践技能考试基地”等称号。

       师资队伍素质高,生源质量好、来源广。学校现有教职工3671人,其中,专任教师2403人,具有博士学位1283人,占比53.39%;正高职称775人,占比32.25%;副高职称971人,占比40.40%;硕士生导师1713人,博士生导师402人,博士后合作导师175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名,国家人才计划入选者10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5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名,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8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6名,广西院士后备人选2名,广西杰出人才1名,广西八桂学者11名,广西特聘专家10名,自治区优秀专家36名,“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43名,国家级教师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参加全国医学(医药)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获特等奖1次、一等奖3次、二等奖2次、三等奖3次,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获二等奖1次、三等奖3次,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获二等奖4次、三等奖5次。学校现有在校各类学生59581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18604人,研究生10050人(全日制研究生6241人、在职博士研究生1059人、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2750人),高职高专生7336人,中职生5869人,来华留学生及港澳台生421人,各类在读继续教育学生17301人。学生来自全国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港澳台地区和海外32个国家。

       培养体系完整,学科实力强劲。学校有完整的学士、硕士、博士教育培养体系。现有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口腔医学、药学、生物医学工程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临床医学、口腔医学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基本覆盖医学学科和本科招生专业。现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和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设有广西院士工作站1个及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9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2个、广西一流学科6个、广西优势特色重点学科6个、广西重点学科9个。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生物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免疫学等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其中,临床医学ESI学科全球排名900位,居全球前1.4‰。

       专业设置优化,建设成果丰硕。学校现有本科专业32个,培养专业涵盖医学、理学、工学、文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等7大学科门类。临床医学(2011年)、护理学(2011年)、口腔医学(2015年)、药学(2022年)通过教育部专业认证,2023年临床医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通过教育部第二轮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获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个、自治区级7个,一流本科专业学生数占在校本科生总数的比例超过80%。现有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广西本科高校特色专业及实验实训教学基地(中心)建设项目8项。2018年,第一附属医院入选国家首批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4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教育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2门,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来华留学生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英语授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入选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课程1门、全国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线示范课程1门、全国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精品课程2门、中国专业学位案例中心案例库案例3个,自治区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1门,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60门。

       优势特色鲜明,科研成果丰硕。学校在广西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研究方面特色优势显著,在区域高发肿瘤防治、地中海贫血防治、再生与组织器官修复研究、器官移植、长寿与老年疾病防治、新发传染病防治、基因与个体化医学研究、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药物创制研究、真菌病防治等研究领域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水平。学校现有国家级科研平台4个、部级科研平台9个(含副部级科研平台3个)、省级科研平台61个。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教育部科技奖、广西科技奖等各级各类科技奖785项(省部级468项),其中国家级科学技术奖2项、全国科学大会奖6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1项、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一等奖1项。“十三五”以来新增省部级科技类奖项100项、发表英文高水平论文6288篇,包括在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Nature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原创性研究。学校向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广西医科大学学报》《中国癌症防治杂志》和《结直肠肛门病外科杂志》3种学术期刊。

       国际交流合作活跃,国际影响力日增。学校先后与欧洲、亚洲等国家和地区48所大学、医疗机构建立了良好的战略合作和学术交流关系。充分发挥区位优势,重点开展与“一带一路”国家、东盟各国的交流合作。设有生物靶向诊治国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教育部骨与软组织再生修复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肝脏损伤与修复基础及临床应用研究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中国—东盟地中海贫血防治国际研究和培训中心、中国(广西)—东盟新发传染病联合实验室等多个研究平台。各直属附属医院积极开拓东盟国家医疗合作平台,建设有中国-东盟医疗保健中心(广西)和中国-东盟远程医疗中心。学校连年获评来华留学教育先进单位,成为中国-东盟教育开放合作试验区来桂留学基地培育学校。

       立德树人成效显著,人才培养质量好。学校迄今培养了各层次医学人才20余万名。“十三五”以来,学校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1个、“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4个、全国高校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1个、全国优秀共产党员1人和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2人。2010年、2018年两次获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018年全科医学院入选教育部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2021年成为第一批全区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示范校和全区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高校。2008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优秀”等级,2017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23年完成教育部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近十年本科毕业生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平均通过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8.30个百分点,硕士研究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核通过率多年保持在90%以上,近三年护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参加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平均通过率达98%以上。学生先后荣获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全国总决赛特等奖1次和二等奖2次、第十届中国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银奖3项、第二届全国护理专业本科临床技能大赛团队特等奖1项、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国家级金奖1项、国家级铜奖11项等100余次国家级学生赛事奖项。2016以来共获得国际体育赛事冠军1次、亚军1次,国家级体育运动竞赛前三名63次。2008年至今连续16年获广西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突出单位,2009年获“全国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和教育部50所“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017年作为全国第一所医学院校获得教育部50所“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称号,2021年入选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基地”。

       展望未来,砥砺奋进。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落实学校第十三次党代会决策部署和要求,严格按照“回归初心、以人为本、遵循规律、统筹兼顾、着眼长远”学校发展新思路,秉承“厚德励志、博学弘医”校训精神,抓实抓好“十四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大力实施“十大行动”和党建“六大工程”,积极创建“双一流”,奋力谱写全面建设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区域国际知名度高的国内同类一流大学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