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招生院校 > 公办院校
招生计划
2025年招生计划
学校名称 专业代码 升本专业 本科类型 招生人数
广西民族大学 120803T 跨境电子商务 公办 99
广西民族大学 50204 法语 公办 16
广西民族大学 120103 工程管理 公办 200
广西民族大学 120205 国际商务 公办 33
广西民族大学 120203K 会计学 公办 261
广西民族大学 809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公办 200
广西民族大学 50220 泰语 公办 9
广西民族大学 40201 体育教育 公办 50
广西民族大学 81001 土木工程 公办 300
广西民族大学 120601 物流管理 公办 100
广西民族大学 50212 印度尼西亚语 公办 3
广西民族大学 50223 越南语 公办 7
广西民族大学 080213T 智能制造工程 公办 220
广西民族大学 80801 自动化 公办 100
考试科目

广西民族大学

        广西民族大学地处广西首府南宁,是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学校创建于1952年3月,前身是中央民族学院(今中央民族大学)广西分院,1953 年2月更名为广西省民族学院,1958 年6月更名为广西民族学院,2006年2月更名为广西民族大学。

       学校占地面积3600亩,现有相思湖、思源湖和武鸣三个校区,校园环境优美静谧,建筑风格古朴典雅,人文氛围深厚浓郁,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6.3亿元,图书馆纸质文献总量300万余册(含期刊合订本),电子图书580万余册,电子期刊360万余册。现有教职工2600余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68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770余人。拥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才、广西八桂学者等国家级、省部级人才百余人次。现建制22个本科教学学院,全日制在校生4.3万余人。在历届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国赛中斩获3金11银32铜,学校连续七年获评广西赛区“优秀组织奖”。

       学校建设和发展备受党和国家的关心和重视。1958年元月,毛泽东同志在南宁人民公园接见广西各族群众代表,我校侗族学生代表向毛泽东同志敬献鲜花。1990年11月,江泽民同志来校视察时称赞学校环境优美,是读书做学问的好地方。2006年11月,胡锦涛同志出访越南时,亲切接见了我校在越南讲学、留学的师生代表。2010年5月,习近平同志到校视察,勉励我校各族学子要“志存高远、敏于求学、学有所成、锻炼成才,努力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013年10月,俞正声同志来校视察调研。2017年4月,习近平同志视察广西出席基层代表座谈会时亲切接见我校学生代表。2024年5月,王沪宁同志来校到广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考察调研。

       学校学科专业门类齐全。现开设84个全日制普通本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11个学科门类。拥有1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化学工程与技术、科学技术史)、2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6个广西一流学科(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化学工程与技术、数学、法学)、26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工程学、化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学校高水平科研成果丰硕。学校以服务国家和广西重大发展战略为目标,深入推进有组织科研,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东盟研究、法律、应用数学、天体物理、绿色化工及新材料、生物技术、人工智能、高端装备等领域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现有国家级科研平台1个(广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两次获批为中央统战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民委共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有东盟研究中心、广西林产化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科研平台44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连续九年不间断,立项数位居全区高校首位。获国家级科研成果奖7项,东西教授的长篇小说《回响》获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填补了广西在中国文学最高奖项上的长期空白。《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先后获“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中国百强报刊”“全国高校社科名刊”“首批全国哲学社会科学期刊重点专栏建设名单”等荣誉称号,系CSSCI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学校对外开放办学成效显著。学校是教育部首批国家外语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教育部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点及“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高校、教育部首批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学校于1964年开设越南语和泰语,是广西开设东盟语种最早和最多的高校,目前开设有越南语、老挝语、泰语、柬埔寨语、缅甸语、印度尼西亚语、马来语等7个非通用语种本科专业,拥有国内最为丰富的越南语文献中心、诗琳通公主泰文资料中心、东盟文献中心。在泰国、老挝、印度尼西亚分别设立孔子学院,是广西在国外设立孔子学院最多的高校之一。学校始终坚持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广西开放开发大局,与22个国家或地区的184所高校或机构建立有实质性的交流与合作关系,至今已累计招收来自全球84个国家或地区的2.5万余名留学生,派出近1.9万名学生赴外留学。先后授予柬埔寨前首相洪森、老挝国家主席通伦·西苏里名誉博士学位。柬埔寨前国王西哈努克、前首相洪森,越南前国家主席陈德良,泰国诗琳通公主,老挝国家主席通伦·西苏里、前总理波松、现任总理宋赛·西潘敦等东盟国家政要都曾到校参观访问。

       学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有为。学校紧密围绕产业发展重大需求,深化产学研合作,与企业共建研发中心18个、中试基地1个、科技创新合作基地1个。“微生物有机肥关键技术创新及产品创制”成果在武夷菌素生物合成调控机理和定向育种改造技术领域国际领先;“海洋数据感知与加密关键技术及其在船联网中的应用”成果攻克了海洋传感器、异步电路RSA加密技术、船联网智能算法等关键技术难题,实现了敏感器件及关键系统高精尖限制下的技术突围,总体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依托广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国家级科研平台,为区内外各级党委、政府部门、各族群众开展培训100余场,学员涵盖工农商学兵等各行业、各领域,积极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宣教格局的构建。学校师生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志愿服务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工作入选首批广西高校党建创新典型案例。

       学校文化建设有声有色。突出“红色革命文化”铸魂,结合常态化党史学习教育、党纪学习教育,运用新时代“我与祖国共成长”党团主题活动文明实践所等校内外红色教育资源和党性教育基地深化对党忠诚教育,砥砺理想信念和初心使命。突出“绿色生态文化”润心,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理念,不断优化校园文化景观布局,全面推进落实学校绿色环保、节能低碳建设,引领师生携手共建绿色校园。突出“共同体意识文化”启怀,依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园”“团结园”“和园”“国际园”等一批校园文化景观以及校史馆、民族博物馆、语言博物馆、东盟文化交流中心,开展体验式和沉浸式教育,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有形化展示和符号化生成,打造全天候、多形态、有质感的共居共享共学的文化育人环境,涵养师生胸怀祖国、胸怀天下的情怀。

       经过72年的发展建设和一代代民大人的不懈努力,学校已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培养各民族优秀人才的重要高地,累计为国家输送了38万余名民族干部和专业人才。先后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全国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普通高校、全国文明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征兵工作先进单位、全国西部计划优秀高校项目办、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自治区先进基层党组织、自治区文明单位、全区高校毕业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突出单位等荣誉称号,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维护边疆稳定、服务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作出了积极贡献。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使命开启新征程。学校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关于广西工作论述的重要要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守正创新、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现代化综合大学而团结奋斗,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相关数据统计截至2025年1月)